打造水稻制種強省 夯實糧食發展根基
2023-11-07 10:18:29??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陳梅英 雷馨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制種是保障農作物種子供給能力,提升良種生產水平,確保我國種子供給安全和質量安全的關鍵。 福建發揮氣候和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水稻制種產業,打造水稻制種強省,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促進作用。2022年,全省雜交水稻制種面積46.9萬畝,產量超過8000萬公斤,面積和產量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一。2023年福建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建設”。未來一個時期,福建要立足自身優勢,找準方向、精準發力,實施藏種于地、藏種于技工程,從制種基地建設、制種環節機械化綠色化、制種主體收益保障三個維度為種業健康發展提供支撐保障,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在推進水稻制種強省上持續發力,在農業強國戰略上盡顯福建擔當。 ◆深化制種基地建設的標準化、信息化 制種基地建設是確保種子質量和供給安全的重要保障。推動制種基地做大做強,是筑牢我省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種業根基。 全面推進基地建設標準化,完善基礎設施和生產服務設施建設。開展水稻制種基地標準化創建,增強綜合生產能力。首先,建設工廠化育秧中心,提供統一育秧服務,提升育秧效率和質量。其次,完善制種基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通過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統籌規劃制種區的土地平整、地力配肥、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工程建設,加快形成集中連片、功能齊全的制種農田,穩步提高基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實現高產穩產。最后,加大種子烘干、精選、收儲、轉運的生產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現代化種子加工廠房、倉儲設施設備建設,支持大型制種企業購置現代化種子加工生產線,提升種子精細加工包裝和儲藏運銷能力。 建設制種物聯網系統和大數據系統,構建數字化監管體系。在完善制種基地的基礎設施修建上,以數字化貫穿,通過精準化數據采集、風險評估、農事模型與專家系統相結合,協同推進智能化與良種化,實現智能替代人力。建設制種物聯網系統,采集農情、墑情、病蟲害情況,實現遠程可視化監控,提升制種基地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數據系統對數據進行加工、分析和處理,形成基于GIS的區域制種基地大數據地圖,實現對制種基地監管資源的調度與管理。構建從種子基地落實到春播、夏管、秋收、冬運等全程可視、可管、可控、可追溯的數字化監管體系。 ◆推進制種環節機械化、規?;?/span> 研發制種機械,逐步實現制種全程機械化,減少人工勞動,提高效率。研發應用水稻制種機械,逐步實現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環節的制種全程機械化是必然趨勢。從省級層面在政策、融資、項目和服務上予以制種機械裝備研發重點支持,增加種業專項科技創新項目數量,增加種業企業獲取科研經費支持的渠道,保障有實力的種業企業能夠獲得相應的科研項目以及研發經費支持。加大財政補貼獎勵力度,支持制種基地引進專業性農機裝備研發企業和機構,研發和推廣應用高效專用、經濟實用的制種機械裝備,提高效率。加大高效、安全制種技術和先進適用制種機械的推廣使用,將制種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 搭建社會化綜合服務平臺,支持專業化服務組織,降低制種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大對制種社會化經營組織的扶持力度,積極推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等模式,逐步實現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環節的制種全程機械化。推動各類主體不斷強化經營管理、技術裝備、市場開拓等能力建設,充分發揮不同服務組織各自的優勢和功能,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聯合合作,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探索通過“農資+服務”“科技+服務”“互聯網+服務”等方式拓展業務,促進技物結合、技服結合。通過組建服務聯合體、聯合會等,推動服務領域拓展和服務鏈條延伸,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保障制種主體收益,提高制種積極性 提高制種保險覆蓋率和保險金額,加強保費補貼政策調整和完善。首先對現有制種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對關鍵制種區域、重點品種、陣型企業發展制種保險給予更大支持。其次,對納入國家種業陣型名單的重點種業企業,研究出臺單獨的種業保險財政補貼財政,實現對這些重點陣型企業的種業保險全覆蓋。同時,積極與農業保險公司對接,做好農業產業政策、保險政策的銜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協同性,逐步構建“一張保單、多項保障”全方位綜合農業保險服務體系。 完善制種企業與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推動多主體聯合發展模式。探索多主體聯合模式下的組織建設、運營、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推進小農戶與社會化服務主體建立有機的利益聯結,推行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降低小農戶的經營風險。強化法律保護,加強合同監管和動態監測,保障小農戶的利益。進一步強化針對小農戶的政策支持、普惠性補貼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提升小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大力發展“公司+基地+制種大戶”模式,創新“制種大戶+農戶”幫帶機制,企業與當地制種大戶、制種大戶與農戶建立共享機制,實現技術對接、生產協同、利益共享。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特色農產品統防統治適應性推廣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BJY128)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