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2023-11-15 10:16:37??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安曉峰 2023年6月福建省頒布了《福建省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細則》,強調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循環農業,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推動鄉村振興,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循環農業與鄉村振興的目標高度契合。首先,循環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將農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起來,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可持續性和協調性。循環農業通過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動力。其次,發展循環農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福建農業發展所面臨的生態系統約束與環境成本壓力。循環農業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升了鄉村宜居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的生態保障。第三,從長期發展的觀點來看,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福建“三農”問題的最終途徑,有助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還可以利用休閑農業、田園風光旅游等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從而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循環農業注重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有利于鞏固鄉村文化認同,增強鄉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福建發展循環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福建省具有豐富的山海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全省陸地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用材樹種有400多種,藥用植物有600多種,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有40多種,油料植物有30多種。動物類中,野生動物有數千種,海洋魚類有750種,甲殼類和頭足類如蛤、螺等有數十種,淡水魚類有160多種。微生物的真菌類有430種,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魚類等種類品種亦多種多樣。由于地理位置、降水、溫度、光熱、土壤等不同條件的影響,福建農業生產在同一緯度的不同高度呈現垂直分異的“立體農業”特點,為發展農、林、牧、漁多種經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循環農業是福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笆濉逼陂g,福建堅持綠色導向,組織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行動,堅持以“減、替、改、調”為主要思路,融合測土配方施肥、綠肥輪(套)作、秸稈還田、有機替代及水肥一體化等主要技術與產品,加快集成推廣化肥減量增效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全省化肥使用量降幅居全國前列。不用化學農藥的生態茶園基本全覆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3%。全省目前已經建成漳州、南平、永泰3個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福安、仙游等8個省級農業綠色先行區。 但是,應該看到,福建循環農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一是循環農業觀念淡薄,我省循環農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在許多地區,農業生產的循環理念尚未完全形成,盲目追求高產導致過量播種、過量施肥的問題仍然存在。二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仍然不高,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還不夠規范,對小農戶融入現代循環農業的帶動能力還不強。三是農業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比較明顯,難以滿足群眾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四是循環農業發展要素支撐不足,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產業發展人才短缺,多元化投入機制還不完善,循環農業風險保障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 針對福建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制定頒布一批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福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繼續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行動,示范推廣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綠肥種植、秸稈還田技術。組織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推進畜禽糞污高水平綜合利用。推廣生態健康養殖、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進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嚴格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和閩江水域禁漁制度。制定推廣一批秸稈“五化”利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和肥料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技術模式。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及時掌握土壤與主要農產品質量變化情況,構建完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數據庫并動態更新。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依托省級農業科研院校、科研院所,組織申報特色畜禽、農作物良種、農業生物資源、畜禽疫病防控等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觀測站),開展聯合攻關,提升農業生態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實施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機械化提升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機械化生產。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推廣“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小農戶”模式,組建專家團隊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服務。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培育鄉土人才,根據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發展需要,開展分級分類培訓。 堅持打造優勢品牌。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農業品牌格局,積極構建政府、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企業協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的新機制。開展“三品一標”培育行動,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品牌培育、文化挖掘、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塑造“生態福建·綠色農業”整體品牌形象,培育打造一批“福字號”優質農產品品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繼續支持省內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扶持龍頭企業引進先進加工設備,鼓勵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做強做優做大特色優勢產業。通過“政府+龍頭企業+平臺+特色優勢農產品”的模式,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銷售覆蓋面和影響力。 構建新型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建立集信息服務、農技指導、信用評價、金融服務、產品營銷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加快補齊加工短板,加大力度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食品產業重大技術改造。搞活農產品流通,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設,推進農超對接,鼓勵發展定制配送,解決農產品篩選、包裝、運輸、倉儲、配送等各個流通環節的瓶頸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